常滔是返乡新农民,在村里流转了2300多亩地。“旋耕机犁地,省时省力。你看,不到10分钟,就能翻耕2亩育秧田,深度足有20厘米。”这速度,搁曾经,他想都不敢想。
曩昔,村里的田块涣散,东一块西一块,地形凹凸崎岖,坑洼不平,农机很难发挥拳脚。每到翻耕时,常滔只能操作微耕机,一点点干。马力缺乏,翻耕深度眉飞色舞,有时,他还得雇人用锄头处理一遍。“翻耕20亩地就要四五天,零零散散的田,得按分算,最大的一块地也就2亩多。哪像现在,最小的一块都有2亩。”常滔伸手比画着。自打村里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小田变大田后,大马力旋耕机才派上用场,翻耕功率一会儿上来了。
站在永太镇多宝村的田埂上,放眼望去,田成片、路相连,水沟疏通。规整不说,土壤松得跟筛过似的,均匀得很。旋耕机“突突突”跑3天,200亩育秧地就能翻耕完,不只深度、平整度合格,庄稼一种下去,根就深深扎在田间。“和曩昔比较,一亩地产量能高出300多斤。”常滔说。
“翻耕完,3月中旬,咱们要放水做秧田。喏,那就是丰登沟,阀门一开,周边堰塘的水直往里灌。不像曩昔,一到旱季,全赖人工洒水,累得腰都快断了,还救不活几株苗。”常滔手一扬。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周边水沟枯枝早已清洗收拾洁净,沟沟相通,排水进水都很便利。水渠直接通到田边,安装了喷灌、滴灌设备,可以守时定量灌溉,不只灌溉均匀,还大大节省了水资源。
育秧田边,绿莹莹的小麦田里,土壤墒情监测仪非常显眼。对常滔来说,这但是才智农田的“小管家”,可以监测土壤温度、湿度和肥力,并实时传输到手机上。“曾经种田,翻耕、上肥全凭经历,现在有了监测设备,土地缺啥咱补啥,精准得很,坐在家里就能把握苗情。”常滔说,靠科技,功率高,还省劲,种起粮来底气更足,“育秧工厂也建起来了,咱们还给周边乡民供应育秧的社会化服务呢。”
记者从中江县农业乡村局了解到,当地本年小春粮油作物播栽面积估计达97.92万亩,同比估计会增加1.91万亩。
春天,孕育丰盈的期望。跟着高标准农田建造高质量推动,粮食单产提高工程施行规划逐渐扩展,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高使命加力执行,我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应保证才能将继续增强。(记者 游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