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机现代化。近年来,方城县券桥镇立足平原乡镇实际,充分的发挥现代化农业机械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生产中的主力军作用,全方面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和现代农机合作社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升工程,强基础、提效率、增效益,全力开创农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局面,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装备技术支撑。
强基础、固根本,调优装备结构,提高农机合作社机械化水平。一是精准施策扩总量。持续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全面落实上门办理、预约办理、跟踪服务等政务服务事项,通过政策导向进一步激发群众购机热情,形成以农民和合作社投入为主、财政补贴和社会投入为辅的多元化格局,以通畅便捷、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推动农机政策红利直达快享,全镇农机总动力达6.2万千瓦,拖拉机2800余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700余台,拖拉机配套农具达2000余部。联合收割机达200余台,全镇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3.7%。小麦生产机械化水平在99%以上,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达95.1%,主要生产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花生机械化水平实现新突破,秸秆机械化还田和综合利用率在95%以上。二是对标需求调结构,根据持续不断的发展变化的农业机械化生产形势和农民群众新需求,大力推广灭茬机、灭茬播种一体机械、起垄机、秸秆收拢压缩机、秸秆还田机、植保无人机等。为有效规避极端恶劣天气导致丰产不丰收问题,巩固提升粮食生产能力,适时推广粮食烘干机、蔬菜烘干机等,全面补齐了粮食、蔬菜烘干短板,有力确保了粮食丰产丰收、安全归仓。三是数智赋能提质量。稳步推进农业机械大型化、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 智能化农机作业在60%以上,耕作、播种、管理、收割等智能化技术不断得到推广应用。扶持引导物联网、水肥一体化、自动滴灌等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高效利用,针对持续不断的发展壮大的大棚蔬菜产业,大力实施水肥一体机、自动卷帘机、自动放风机、自动喷灌机、环境参数传感器等各种智能化设施的推广应用,实现智慧化蔬菜种植。
提效率、强赋能,突出技术支撑,提升农机及合作社作业质效。一是精耕细作育人才。组织21个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外出考察学习,引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全面铺排200余名农机手技术培养和训练和安全知识技能培训活动,充分的利用网格化社会管理微信群,深入宣传农机安全生产隐患、安全风险防范、安全指导服务等,常态化开展农机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改工作。二是以赛促用励精兵。搭建政府、企业、农机技能人员等多方互动交流平台,持续开展农机操作职业技能竞赛,激发农机从业人员学技术、练本领、比技能的热情,丰富拓展农机技能人才选拔的新途径、创新农机技能培训的新方式,加快培养选拔农业行业高技能人才。三是机艺融合促转化。聚焦农机发展短板弱项,结合区位优势、资源禀赋,深入挖掘特色产业潜力,全力推动现代农机农艺融合,通过建立试验示范基地,优化集成种植模式、耕作方式、收获方式、机具配置,形成小麦玉米花生大豆标准化技术模式,提高农业产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增效益、谋共赢,深化产业融合,激发农机及合作社发展活力。一是纵向提升价值链。盘活资源要素,激发内生动力,实现社会化服务增值收益。探索“农机专业合作社+企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加工基地(种植大户)+订单农户”模式开展土地流转(土地全托管、半托管)、订单收购和高效加工,促进农业生产节本增效。二是横向延长产业链。把“从种到收”拉长为“从土地深松到粮食(蔬菜)烘干”的全程机械化生产,嵌入式发展无人机植保、秆秸捡拾打捆等机械化技术,全力打破行业壁垒,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实现跨领域深层次地融合。埠口、好庄、马岗、沈营等行政村新购置秸秆打捆机、玉米茎穗兼收机30余台,开展秸秆离田利用作业,一年捡拾作业3.6万亩左右,收储秸秆2万余吨,收储秸秆按品相分别销售给养殖场、食用菌企业、发电厂等,实现出售的收益400余万元,带动别的行业减少相关成本600余万元,,促农增收300余万元。三是立体构建社会链。以秸秆综合利用为突破口,做好与食用菌产业的结合文章,探索秸秆综合利用食用菌种植模式,利用玉米秸秆和畜禽粪便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为食用菌提供基料,每年可利用约4万吨,每个大棚平均年收益超3万元,通过宣传引导、自愿种植、示范带动、以点带面、逐步扩大等原则,采取“合作社+农户”的种植模式,在冯洼村发展食用菌基础上,以埠口、马庄、三间房、闻老庄等村为主,全力发展羊肚菌产业,带动更多的村民参与进来,将羊肚菌产业做大做强,带动脱贫群众家门口务工、使群众收入稳定增加。此外,该镇还探索秸秆饲料化利用。依托全镇牛羊养殖市场主体和分散养殖户,将切碎的新鲜玉米秸秆装填于青贮池内,压实密封,通过微生物厌氧发酵和化学作用制成饲料,年饲料化利用秸秆1000余吨。 “秸秆经济”为券桥镇创造就业岗位500余个,让农民不误农时,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增收,秸秆机械化离田还减轻了病虫害发生,提高了土地肥力,同时降低了秸秆禁烧压力,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了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王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