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区展示

当前位置:首页 > 成功案例 > 厂区展示

从一粒种到“万千好粮”
来源:bob体育链接    发布时间:2025-02-24 02:50:18

  本年秋收时,在刘新志的玉米地里,农机手开着收棒机收玉米(材料相片)。陕西乡村报记者 赖雅芬摄

  立冬往后,刘新志一刻不得闲。修农机、备化肥、囤种子……虽然忙得像陀螺相同,但他天天都会抽出时刻去地里看看庄稼长势。

  “这才多长时刻,幼苗就长得这么高了。看这分蘖状况,亩产低不了,下一年又将是个丰收年!”拨开一簇幼苗,叶子黑旺、根茎粗大健壮,刘新志心里乐滋滋的。

  一粒好种,万千好粮。本年59岁的刘新志是咸阳市乾县城关大街木卜村人,是乾县五谷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和庄稼打了几十年交道,地咋“收拾”,选什么种子,他心里比谁都有谱。窍道归窍道,有一点刘新志毫不怀疑:没有好种子,哪来好粮食?

  9月25日,乾县城关大街巨洲村的玉米地里,机声隆隆,几台玉米收棒机在地里来回络绎。不一会儿,沉甸甸的玉米棒子便从卸粮口倾注而下,落在一旁的三轮车上。

  就这样连着拉了十来车,这片玉米才收完。刘新志捡起一个玉米棒子,剥开外皮,显露的玉米粒齐齐整整、又大又黄。“本年这玉米长得好,一粒赛一粒,咱这苦总算没有白吃。”刘新志说,“多打粮、打好粮,种子是要害。幸亏本年选的种子好!”

  刘新志是种田的“老把式”,本年合作社的1300亩地首要种的是“良玉99”,均匀亩产到达700公斤。

  “这个种类的玉米好‘服侍’。”刘新志说,“‘良玉99’上市现已十几年了,是个‘铁杆’种类,不只产值高、质量好,并且抗病性强、好办理,在农户中很受欢迎。”

  除了“良玉99”外,刘新志还种了一部分“黄金粮MY73”。“这是玉米种类里的‘新秀’,成穗大、结籽好,抗病一流,高产优质。本年我试种了一部分,产值还不错。”在刘新志看来,只需种子选得好,销路一点儿也不愁。

  一粒良种藏着增产的“基因”。种了几十年庄稼,刘新志深知这一个道理。尤其是2012年建立合作社、开端粮食规模化栽培后,他更垂青种子的挑选。这几年,市面上的玉米、小麦新种类,他都要选几样在地里试一下。

  玉米收完后,紧跟着就该种小麦了。四五台播种机齐下地,只用了不到3天,1000多亩地就种完了。

  在木卜村,刘新志不但是个能人,仍是个爱折腾的人。几年前,当地很多农户还在用传统播种机种麦子的时分,他就从外面引进了一台“洋机器”。

  那是一台赤色的宽幅沟播精量播种机,机身巨大,车前带了一排距离一致的小轮子,很是“拉风”。机手调试好机器、装好肥料和种子,播种机“突突突”一走,就完成了开沟起垄、种肥同播。

  2021年9月,陕西开端大力推广应用以宽幅沟播为主的“3335”小麦高产技能形式。随后,一辆辆复合式、自走式、无人驾驶式小麦宽幅沟播机连续开进田间地头。

  考虑到合作社种的地渐渐的变多,刘新志又买了几台播种机。秋播时,他的几台机器成了“抢手货”。不但木卜村的乡民排队等着种麦,就连邻近几个村也有人打电话预定。

  “本年,合作社种的小麦均匀亩产1100斤,最高亩产1300斤,比咱们这儿的中等水准高了200多斤。”用上了好技能、打出了高产粮,刘新志对这些地越发上心了。

  本年国庆假日,刘新志一天都没歇。调试机器、面试机手、和谐地块……忙起来的时分,他连口水都顾不上喝。“等下一年6月麦子收到手,我才干完全把心放到肚子里。”刘新志说。

  从前快种小麦的时分,65岁的乾县梁村镇芝兰村乡民杨迎团不是骑着摩托车买种子和化肥,便是村里村外忙着联络播种机,样样都得操心。但是这两年,农活多了,他反而闲了,还给亲戚家照看农场。

  在芝兰村,杨迎团有48亩地。各项费用算下来,一亩地每年至少出资500元。

  自从2022年参加刘新志的合作社,杨迎团一会儿轻松了。“这些地曾经自个儿管时,亩产900斤就到头了。交给刘新志的合作社保管后,亩产在1100斤以上。”杨迎团说,“我只需交点保管费,啥都不必管,省心省力。”

  产值上去了,费用反而降低了。一加一减,每亩地增收二三百元。这笔账,杨迎团算得清清楚楚。“咱们村每10户选出一名代表,跟合作社洽谈种啥种子、用啥化肥和农药。通过洽谈后,一亩地费用多少,我们心里明明白白的,都争着让合作社来保管。”11月15日,杨迎团告知记者。

  “农忙时打个电话,合作社就给咱把地种了。收的时分,只用拿着袋子到地头装粮就行。”和杨迎团相同,木卜村杨西和的6亩地也交给了刘新志的合作社保管。不只如此,他还带机入社,成了合作社的一名机手,一年收入十余万元。

  通过十多年开展,刘新志的合作社现在有农机具94台(套)、社员326名、农机手54名,每年向社会供给出产、播种、管收机械作业服务面积10万亩。这两天,刘新志又出资300多万元置办了大型小麦玉米多用收割机、秸秆捡拾打捆机及植保无人机。

  “等这些机器到了,往地里一开,不但解放双手,还能稳稳增收。”刘新志说,他想把土地保管这条路走下去,今后农人或许个个都可以做“甩手掌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