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9日韩国这起空难,川航8633的中国机长刘传健为什么又一次受到网友们的关注呢?因为刘传健坚毅、冷静、果敢地操纵飞机。在前风挡玻璃破损,驾驶舱失压、副驾驶被强气压吹出飞机外、机舱零下40度低温等情况下,将飞机平安开回到四川成都双流机场,仅两名机组人员被擦伤,119名乘客安然无恙,可谓是航空史上的奇迹,世人为之赞叹。
2018年5月14日清晨7时,飞机正从重庆飞往,距成都有150公里左右。此时,只听到“砰”的一声巨响,声音大概有爆花米机锅盖打开时那么大。刘传健吓了一跳,他看到副机长位置的前风挡玻璃有裂缝,摸上去有点割手。刘传健马上拿起线”的求救信号,没想到这时,整个风挡玻璃突然爆裂,刘传健顿时眼前一黑,浑身刺痛。当他再次睁开眼时,副机长徐瑞辰半个身子已挂在机窗外,他是被强大气流吸出去的。幸亏有安全带拉住他,他才没被吸入空中。飞机在剧烈抖动。刘传健想办法去把副机长拉回来,但是他的身体根本不听使唤。刘传健想着全机119名乘客和机组人员,他努力操纵着飞机。
客机的自动操作系统都已失灵,他只能手动操纵飞机。他努力使飞机平稳下来,但是飞机还是在剧烈抖动。当时,客机时速是800公里每小时,机长刘伟健要克服常人很难来想象的困难操纵飞机。“当你的车以200公里的速度在高速上奔跑时,手伸出窗外,那感觉让你做不出任何动作。何况是时速在800公里的飞机,当时身体吹得浑身很痛,身体像是要被撕裂一样。”刘传健说。
突然,驾驶机舱门被强大的气流吹开,客舱顿时失压,氧气面罩也掉落下来。乘务员们连忙提醒乘客带好氧气面罩。第二机长梁鹏冒着强大气流,一点点爬进了驾驶舱里,配合刘传健驾驶飞机。有了梁鹏的相助,刘传健操作飞机更有力量了。梁鹏负责与地面联络,看地图导航,刘传健专心操作飞机。
在地面民航、机场等各有关部门的协同下,刘传健与机组人员克服万难,操纵飞机在成都双流机场成功迫降。事后,当调查组的专家对8633航班发生的情况做几十次演练时,因为不管如何演练,都很难成功迫降。他们对刘传健在当时极端条件下能够操作飞机成功迫降十分折服,创造了世界航空史上的奇迹。对比2024年12月29日韩国这次空难,人们感到惋惜,甚至是愤怒。虽然在迫降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但是机场那堵墙使179条鲜活的生命眼睁睁的就这样逝去。对比中国机长的临危不惧毫无差借的操作,对比民航、机场等各部门的协调救助,韩国空难让人痛心,中国机长及协调能力确实可以让我们称赞,值得敬佩。对此,张律师,您怎么样看待这相问题呢?
青岛市市北区法律文化研究会会长张振海表示,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机长刘传健是从部队训练出的优秀机长,我们民航、机场包括军队等各部门的协同能力也同样值得称赞。我们也知道,中国军人代表着坚强、坚毅和坚韧不拔,无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中国军人总是冲在前,有中国军人在,我们老百姓就心里感到安全了很多。为此,在面临空难的发生时,中国机长刘传健的军人优秀品质发挥得淋漓尽致。
一是敬畏职责和生命。机长刘传健在事后采访中提到,保证旅客的安全和飞机的安全是机长的第一个任务。每次飞行都要严格执行操作,即使在安全的情况下也不可以忽视每一个细节。这种对职责和生命的敬畏,是确保飞行安全的重要基础。
二是基础培训和训练的重要性。机长刘传健强调,成功处置风险得益于平时公司的基础培训和训练。即使发生概率非常低的事件,提前准备好也能留下幸运的概率。这表明基础培训和训练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关键作用。
三是冷静应对和团队协作。在8633航班事故中,机长刘传健展现出了非凡的冷静和指挥能力,迅速判断形势并果断决策。机组成员在刘传健的指挥下各司其职,协同作战,保障每一位乘客的安全。这种冷静应对和团队协作的精神是成功处置危机的重要保障。
四是信任和沟通。在危难之际,机组人员之间的信任和沟通特别的重要。乘务长在吸氧状态下仍然关心每一位乘务员的安全,并向乘客传达信任的重要性。这种信任不仅让彼此不分心,还能带来希望,一心一意地解决问题。
五是应对极端环境的体能和心理上的准备。机长刘传健在驾驶舱内温度骤降至零下40摄氏度的情况下,凭借平时的体能储备和心理素质,成功手动操纵飞机。这表明在极端环境下,良好的体能和心理上的准备是应对危机的主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