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粒机

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中心 > 脱粒机

科技春耕的“三良”推广图
来源:bob体育链接    发布时间:2024-08-05 12:07:42

  优质品种的产生,离不开种子科技的助力。在黄三角农高区耐盐碱植物数字化育种平台,记者透过玻璃橱窗看到,大豆、高粱等多种作物,正在人工模拟的环境中蓬勃生长

  如今,新应用、新软件正在成为智慧农机的重要内容。马文昌的手机里有个“AI农”软件,连接着当地高标准农田数智中心,该中心整合卫星遥感和地面监测站的数据,墒情、虫情、苗青、灾害预警等一目了然

  “玉米种植田间作业品质衡量准则,垄距、行距要标准,播种要深浅一致,特别是玉米追肥要精准,要在苗侧15至20厘米处施肥,施肥深度5至10厘米,正是农业生产中的诸多细节,决定了种植的质量和最终的产量。”

  育种专家在试验田里繁忙工作,不断推出新品种;种粮大户操控着无人机在麦田里打农药,一台无人机一天能打1000亩;农业专家、农技推广人员下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科学种田。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抓好粮食生产保供作为重点,明确了稳面积、增单产的主攻方向,同时提出拓展食物来源、强化节粮减损等措施,打出政策“组合拳”,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近期,《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河南、安徽、山东、湖南、黑龙江的春耕一线发现,各地正在加大良种、良机、良法的推广力度,在精耕细作上下功夫,进一步把粮食单产和品质提上去,全力推进春季农业生产。

  良种,不仅是确保粮食高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也是满足大家对农产品营养品质需求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多地通过培育适应贫瘠地块的种子,提高粮食产量,让“望天田”也能稳产增产。

  安徽是粮食生产大省,但稻作区有约1200万亩农田易旱少水,尤其是江淮分水岭地区,常年尚有约500万亩易旱易涝的岗丘地、“望天田”。

  针对江淮地区水稻生产干旱和高温灾害频繁、水分利用率低等难题,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遗传育种研究室副主任王士梅,自2005年起带领团队综合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构建水稻抗旱分子育种技术体系,并创制216份水稻抗旱绿色种质资源。

  近年来,王士梅团队培育出18个抗旱优异亲本,育成抗旱、优质、抗病、高产等优良性状协同的国审品种3个、省审品种7个,较好解决抗旱性与产量、品质难以兼具的难题。

  安徽省凤阳县是江淮分水岭易旱缺水的典型地带,正适合种植节水抗旱水稻品种。王士梅近日来到小岗村,指导种粮大户杨玉兵平整部分低洼田块,清理附近水沟里的杂草。“春耕前夕我们团队就深入田块,指导种粮大户有序开展备耕地块管理。”王士梅说。

  山东省东营市位于黄河三角洲的核心区域,盐碱地面积达341.8万亩。老一辈东营人说:“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娃还难。”如今,种子科技正将过去的“不毛之地”变为生机勃勃的“新粮仓”。

  在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黄三角农高区”)的一块试验田上,小麦长出十几厘米的新苗,这是初心(东营)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种植的2000亩“师栾02-1”小麦。

  “这些小麦抗寒性、抗碱性都很优秀,以前这里的小麦亩产在700斤到800斤,从去年开始我们通过筛选和种植优势品种,每亩增产100多斤。”公司大田业务经理李建伟说,今年麦苗长势很好,增产有望。

  优质品种的产生,离不开种子科技的助力。在黄三角农高区耐盐碱植物数字化育种平台,记者透过玻璃橱窗看到,大豆、高粱等多种作物,正在人工模拟的环境中蓬勃生长。

  “这是国内首个耐盐碱植物数字化育种加速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工程师林双和记者说,在室外生长周期为110天到120天的植物,在室内平台中生长周期能缩短至90天以内,能够更快探索作物的最佳生长环境,实现植物育种加速迭代。

  近年来,各个育种团队在黄三角农高区搜集保存耐盐种质资源3.5万份,筛选评价育种材料7000余份,初步选育出55个新品系,示范推广30余万亩,亩增效益15%至20%。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助理贾曦说:“我们先后筛选出120多个适合在盐碱地上大面积应用的作物品种,创造出新的高产纪录。”

  正值春耕好时节,河南新乡县种粮大户马文昌坐在卡车里,手拿遥控器控制着一台无人机在麦田里打农药,他的助手则坐在副驾驶座位上打游戏,只需在换药和换电池的时候下车忙碌一会儿。

  “一台无人机每天可以打药1000亩,我家流转的4800亩小麦5天就打完了。现在从种到收都实现机械化,种地比以前轻松多了。”马文昌说。

  春耕备耕,农机先行。无人机、自动导航、AI软件……各地推广新装备、新技术、新应用,让更多新农具成为农业生产“新装备”,为抢抓时效的春季农业生产提升了效能。

  走进位于山东潍坊的潍柴雷沃智慧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记者在物流发运区看到,一台台拖拉机、收割机被装上运输车陆续发运,即将奔赴用户手中。

  据公司工作人员介绍,智慧拖拉机带有自动导航,可根据地块设定自动作业路线小时连续作业,匹配耕、种、管、收所有的环节。操作人点一点手机里的APP便能操控农机,了解农机的耕作层有多深、耕作面积多大等情况,不用下地,实现“智慧”种地。

  自主研发技术,正在助力智慧农机升级迭代。在中联重科安徽芜湖峨桥智慧农场,记者看到最新展示的有序抛秧机。一人驾驶、一人放秧,随着抛秧部的抛撒,秧苗可以自然竖直掉入农田,有序抛秧机行走一圈可以抛栽13行秧苗。

  据介绍,目前这款由中联重科自主设计研发的现代农用机械已经在安徽、湖南、江西等多个稻作区使用。“相较于以往的无序抛秧,有序抛秧机采用的全钵体有序抛栽技术,更能有效保障田间秧苗通风效果,更利于解决田间管理中如清除杂草等难题,保障粮食产量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中联重科种植机械平台经理汪波说。

  汪波指着抛秧机的底盘和记者说,这里代表着他们的农机装备制造能力。“我们结合农机市场特殊需求借助工程机械强大基础技术实力,开展农机技术融合和自主研发,这款抛秧机的底盘原先依靠进口,如今已实现完全自主制造。”汪波说。

  此外,中联重科设计了AI定制款抛秧机,它能系统加载作业数据实现实时监测判断,保证种植基本苗,并对作业姿势及时纠偏确保抛栽质量,自行规划行走路线,提升作业效率。

  如今,新应用、新软件正在成为智慧农机的重要内容。马文昌的手机里有个“AI农”软件,连接着当地高标准农田数智中心,该中心整合卫星遥感和地面监测站的数据,墒情、虫情、苗青、灾害预警等一目了然。

  “通过这个软件,我在家里就能知道田里情况,还能联系农业专家咨询农田管理问题,省心、省力。”马文昌点开软件,调取家里田地的摄像头,田间情况看得清清楚楚。

  今年春耕,河南新乡县七里营镇西曹村“心连心”配肥站特别繁忙,不少种粮大户邀请工作人员到地里检测土壤肥力,根据土壤情况配比肥料。

  “以前农民种地比较粗放,施肥相对简单,不管地里缺什么,上一些复合肥就完事,现在我们从始至终在推广测土配肥,精准施肥,避免过度施肥造成土壤酸化。”配肥站负责人段保卫说。

  良法,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包括先进的种植技术、管理方法等。各地在农耕作业中,不断推动良法和良种、良机相融合,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的水稻面积和总产在全省均居第一。桃源县集成推广品种优质化、栽培轻简化、作业机械化技术示范,在双季稻区开展双季稻“早专晚优”全程机械化绿色生产技术、粮食生产双季稻丰产增效技术。

  “现在早稻的秧苗都已经在棚里了,趁着天气好,提前调整好设备,为后面无人机植保准备好。一架无人机1个小时能进行5个架次的作业,完成35亩稻田的喷施。”桃源县剪市镇喜雨村无人机驾驶员杨斌说。

  杨斌所在的农机合作社的烘干厂内配备了符合国家标准的储存仓,粮食从烘干厂到储存仓,采用运输带进行转运,相较于普通转运机械转运可减少0.8%的稻谷损耗。粮仓内采用电子恒温环境,通过智能设备来监控温度和湿度。

  有了良法,更要做好示范推广。各地通过多种形式提升种植户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水平,全力做好春耕备耕工作,上好春耕“第一课”。

  春耕生产临近,黑龙江农机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推广体系农机标准化岗位专家武宝传近来很忙,为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的农业科学技术培训“百日行动”录制在线课程,又前往鹤岗、双鸭山、哈尔滨等地为农技人员、农民等进行线下培训。

  “玉米种植田间作业品质衡量准则,垄距、行距要标准,播种要深浅一致,特别是玉米追肥要精准,要在苗侧15至20厘米处施肥,施肥深度5至10厘米,正是农业生产中的诸多细节,决定了种植的质量和最终的产量。”在武宝传看来,种地光靠经验显然是不够的,只有借助规范的、可复制的标准体系,才能让种地有章可循,长期高产稳产才有保障。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4月6日,全省全方面实施农业科学技术培训“百日行动”,累计培训农民和农技人员66.9万人次,举办培训班2401场次,高素质农民专题培训479场次。(执笔记者:刘金辉;参与记者:邵琨 周勉 水金辰 孙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