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粒机

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中心 > 脱粒机

我回忆中的六七十年代
来源:bob体育链接    发布时间:2025-03-19 16:38:52

  有人说:年代,特别是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老百姓吃不饱,没有衣服穿。有个作家还说:他的妹妹十五岁了,还没有裤子穿,只能光着在炕上坐着。

  残次的村子是冀南平原上的一个村子,全国解放后,残次村老百姓的日子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一个心眼跟党走,战天斗地,艰苦奋斗。因而,残次村是全县粮棉双丰收的先进典型,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也没有像莫言表达的那样为难。

  三十多年来,社员们高举思维的巨大红旗,与天斗与地斗,除了本村社员吃饱吃足,每年都上交余粮二十多万斤,皮棉二十多万斤(由于残次村有棉油加工厂,直接给上级交皮棉)

  农、林、牧、副全面发展,集体经济日益壮大,就在生产队闭幕的那一年,残次大队有解放牌轿车两辆,东方红大拖拉机两台,北京“212”一辆,11个生产队,各队都有小四轮东方红拖拉机两台,还有大型脱粒机五台,小型播种机十台,六十年代末就基本上完成了农业半机械化。

  ~#还有棉油加工厂,皮毛加工厂等十几家企业,有苹果园、菜园、养殖场、肉牛存栏三百多头、羊存栏二百多头,过新年杀猪宰羊杀牛,免费分给社员们。新年那天,全村男女老少都穿戴簇新的衣服。

  为了活泼乡村文娱日子,大队有电影放映队,每周最少放两次电影,后来大队还买了彩电和黑白电视机各一台,放在大礼堂里,供社员观看。没过多少天,残次村就遍及了黑白电视,那时,上级到残次村的慰劳表演也许多,所以我觉得其时文化日子并不单调。村里有合作医疗,还有小学和初中,校园建有高标准的教学楼,乡民思念那个热情焚烧的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