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发展的宏大叙事里,农业机械化进程始终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篇章,而拖拉机产业的蜕变堪称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建国之初零基础的艰难摸索,到如今百花齐放、蒸蒸日上,中国拖拉机产业不仅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更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发生巨变,深度参与并见证国家农业现代化的伟大进程!
新中国成立伊始,工业基础千疮百孔,拖拉机制造业更是空洞。农业生产严重依赖人力与畜力,农民们每日在田间辛勤劳作,效率却极为低下,粮食产量难以满足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拖拉机制造业成为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的当务之急!
1950年,大连习艺机械厂和山西机器厂率先迈出探索步伐。大连习艺机械厂成功仿制出中国第一台功率为27.4kW(约37.2马力)的农用轮式拖拉机,山西机器厂则参照美国克拉克18.4kW(约25马力)履带拖拉机,试制出我国第一台18.4kW履带拖拉机。
尽管这两款拖拉机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投入批量生产,但它们的诞生如黑暗中的曙光,点燃中国自主研发拖拉机的希望之火,为后续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与技术。
1952年,我国从苏联引进拖拉机技术,并迅速建立起第一家国营拖拉机厂,标志着中国拖拉机产业正式开启批量生产时代。1955年,我国最大的拖拉机厂——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在河南洛阳破土动工。
建设过程中,无数工人和技术人员满怀对国家建设的热忱,克服物资匮乏、技术难题等重重困难,为这座拖拉机制造摇篮奠定坚实基础,也为中国拖拉机产业规模化发展铺平道路!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营拖拉机厂逐步建成完善,拖拉机开始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崭露头角。东北地区国营农场凭借广袤平原和集中连片耕地,成为拖拉机大显身手的舞台。
从苏联进口的德特51拖拉机,配备4缸水冷柴油发动机,排量3.4升,额定功率37.3kW(50马力 ),扭矩147牛·米,动力强劲。在黑龙江友谊农场、八五二农场等地,德特51拖拉机拖着大型犁具,将大片荒地开垦成肥沃农田,极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助力东北成为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同时,在华北平原的河北柏各庄农场等地区,拖拉机也开始大范围的应用于农田耕作,推动传统农耕方式向机械化转变。
同一时期,我国还从波兰进口乌尔苏斯C45拖拉机。这款拖拉机搭载4缸风冷汽油发动机,上限功率33.1kW(45马力),扭矩108牛·米 ,结构相对比较简单,零件耐用,对燃料适应能力强,能在不同燃油条件下稳定工作。
在国内部分农场,乌尔苏斯C45拖拉机大多数都用在基础耕地作业,无论是开垦新田还是常规翻耕熟地,都能凭借自身优势适应不一样土质,为农民提供较为可靠的耕作帮助,让土地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五十年代末,我国从朝鲜少量进口“千里马28”拖拉机,主要分配到边疆农场。它配备单缸风冷柴油发动机,功率20.6kW(28马力) ,独特的“蚂蚱头”前机罩辨识度极高。由于其体积小巧、操作灵活,“千里马28”拖拉机在地形复杂、面积较小的农田里也能灵活作业,完成耕种任务,保障边疆地区农业生产稳定。
1957年,武汉通用机械厂研制成功2.2kW(约3马力)手扶拖拉机。这款小型手扶拖拉机专为小块菜地、果园等精细化耕作设计,农民可轻松操控它进行浅耕、除草等作业,很适合在地形复杂、面积较小的土地上使用,填补我国小型农机在精细化耕作领域的空白,满足农业生产多样化需求,让小面积农田也能实现高效生产!
1958年,全国各地掀起拖拉机试制热潮,众多工厂纷纷投身其中。广东新会农机具厂试制成功3.7kW(约5马力)小型拖拉机,除用于农田耕作,还承担农村日常运输工作,帮助农民将农产品运往集市,将农具、肥料等物资运回田间,成为农村生产生活的好帮手,促进农村物资流通!
南昌柴油机厂试制的22.1kW(约30马力)轮式拖拉机,能够承担中等规模农田的耕地、耙地作业,使土地更加平整细碎,为农作物生长创造良好土壤条件,提升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天津拖拉机厂试制出的29.4kW(40马力)铁牛40型轮式拖拉机,在农田作业和农村运输中都表现出色,不仅能完成耕、耙等农事操作,还可拉运粮食和农业生产资料,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率,减少人力和时间成本!
灵山农机厂仿制的红旗一80型履带拖拉机,动力强大,大多数都用在大型农场的开荒、深翻以及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土方作业,在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推动农业和水利事业发展!
第一拖拉机厂试制成功的东方红一54型履带拖拉机更是意义非凡,它配装了AE-54型四缸四冲程水冷柴油机,功率为40kW(54马力) ,不仅能完成大面积的耕地、播种、施肥等农事活动,还在交通、水利、土木工程等领域大显身手,如在水利工程中拖拽工程设备、运输建筑材料等,成为当时我国农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装备,为国家建设贡献重要力量!
截至1958年5月底,全国各地试制的各类拖拉机样机已达155种之多,再加上进口的70多种机型,共计220多种。这一时期,拖拉机的引进和仿制,不仅为我国农业生产提供初步的机械化装备,还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为后续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进入20世纪60年代,我国在拖拉机领域开始自主探索之路,逐步朝着国产化目标迈进。1960年10月,原农业机械部决定生产:工农―17型手扶拖拉机,跃进―20、丰收一27、东方红―28、铁牛―40等轮式拖拉机,东方红―54、红旗一80型履带拖拉机以及集材―40型履带式林业拖拉机等8种机型,为我国拖拉机行业的统一规划发展奠定基础。
这一决策整合国内技术力量和生产资源,使得拖拉机生产从分散的试制阶段,逐步走向有计划、有组织的规模化生产阶段,为我国拖拉机产业的自主发展指明方向。
1962年6月,原农业机械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农业机械科学研究工作会议,提出在生产已确定机型的同时,组织研究部门和工厂自主研究设计适合我国国情的拖拉机。
此后,原农业机械部分别组织不一样的功率的手扶拖拉机、小四轮拖拉机和轮式拖拉机的全国联合设计与试制工作。通过这种联合攻关方式,集中全国科研力量,针对我国不一样的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和需求,研发出更具针对性的拖拉机产品,为我国拖拉机技术的自主创新和国产化进程注入强大动力,推动我们国家拖拉机产业逐步摆脱对进口技术的依赖!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我国自主研发的拖拉机技术取得显著突破。1963年,上海县七一农机厂生产出上海丰收 - 35拖拉机,这是一款专门适用于水田耕作的中型轮式万能拖拉机。它搭载4缸水冷柴油发动机,功率为25.7kW(35马力) ,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种植区,如江苏、浙江、安徽等地,水网密布,水田众多,上海丰收 - 35在这里找到广阔用武之地。它不仅能灵活地在水田中进行翻耕作业,还能搭配插秧机,高效地完成水稻插秧工作,大幅度的提升插秧效率和质量,成为水田作业的得力助手,推动我们国家南方水稻种植区的农业机械化进程,使水稻种植更高效便捷!
1966年,常州拖拉机厂生产的东风12型手扶拖拉机问世,它是我国第一批自行设计的拖拉机。以S195型柴油机为动力,功率为8.8kW(12马力),结构紧密相连,功率较小,很适合小块耕地。在太湖流域及其他稻麦两熟地区,尤其是南方丘陵地区如江西、湖南等地,东风12型手扶拖拉机凭借其小巧灵活的特点,成为农民的好帮手,除在田间进行耕种作业外,还能用于短途运输农产品和生活用品,满足农村多样化的生产生活需求,提升农民的生产效率和生活品质,让农村里的生活更加便利。
进入70年代,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大力推动下,我国大中型拖拉机迎来快速地发展的黄金时期。到1978年底,大中型拖拉机制造厂已达65个,1979年产量达125573台,其中履带式拖拉机26169台,大中型拖拉机产销量达到历史最高峰!
这一时期,东方红 - 75履带拖拉机在东方红 - 54的基础上做改造升级,动力更强劲,性能更稳定。它换装了新的发动机,功率提升到55.1kW(75马力) ,在东北、华北的大型农场以及新疆的建设兵团农场,东方红 - 75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新疆,农业生产以棉花、小麦等为主,东方红 - 75在棉花种植中,能牵引棉花播种机进行精准播种,在灌溉时带动水泵进行农田灌溉,收获季还能拖拽棉花采摘机进行棉花采收,全程参与棉花种植的所有的环节,成为新疆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助力新疆成为中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
长春拖拉机厂生产的长春 - 40拖拉机质量一流,不仅在国内北方平原地区畅销,还出口1.2万台。它搭载4缸柴油发动机,功率为29.4kW(40马力) ,可用于耕、耙、播、中耕和收割等田间作业及运输,帮助农民完成整个种植周期的农事活动,成为北方农业生产的重要装备,也展示我国拖拉机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提升我国在国际农机市场的影响力!
浙江四方集团公司生产的工农12型拖拉机马力较大,在南方农村地区深受欢迎,大多数都用在耕地和运输。它采用单缸柴油发动机,功率为8.8kW(12马力) ,在收获季节,它能将粮食从田间运回仓库,为农民的日常生产和物资运输提供便利,是南方农村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保障南方农村粮食的顺利归仓!
江西拖拉机制造厂制造的八一牌万能拖拉机重量轻、牵引力大,后续的“丰收”系列拖拉机便是在其基础上改造升级而来。它可用于多种地形的农田耕作,尤其在山地、丘陵地区,能够有效进行开垦、松土等工作,适应不一样地形的农业生产需求,为我国复杂地形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做出贡献,让更多土地得到一定效果开发和利用。
此外,60年代为支援北大荒农场开发,我国从捷克斯洛伐克进口尤特兹 - 45中型拖拉机。它配备一台四缸柴油发动机,功率为33.1kW(45马力) ,在北大荒的大规模农业开发中,它凭借强劲动力,帮助开垦荒地,将农产品从偏远的农田运输到集中存储点,为北大荒的农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推动北大荒从“北大荒”变成“北大仓”!
国产化拖拉机技术的慢慢的提升和产量的持续增加,明显提升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非常大程度上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让农业生产更轻松、高效!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让农村生产模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小规模的家庭经营模式对小型农机的需求急剧增长,我国小四轮和手扶拖拉机迎来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黄金时代!
1980年,在改革开放的有力推动下,我国工业化水平迈上新台阶,为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现代化作出特殊贡献。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东方红 - 150拖拉机被批量生产,拉开农村“小四轮”的序幕。它搭载单缸柴油发动机,功率为11kW(15马力) ,体积小巧,轴距较窄,车身较短,却动力强悍,能装载双铧犁,适应绝大多数地形。在全国各地农村,尤其是中原地区的河南、山东等省份,东方红 - 150成为家庭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它不仅能进行耕地、播种、运输等常规作业,还能带动脱粒机进行粮食脱粒,实现一机多用,满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小规模农业生产的多样化需求,在很多地区成为“万元户”的标配,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好帮手,助力农村经济发展。
八九十年代,上海 - 50拖拉机成为经典机型,它是水旱田兼用的中型轮式拖拉机,操控性好,比较省油,在民间拥有极高的人气。它搭载4缸柴油发动机,功率为36.8kW(50马力) ,在南方的水田和北方的旱地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如在湖北的江汉平原用于水稻种植,在陕西的关中平原用于小麦、玉米等作物的耕种。它不仅能完成常规的耕地、播种、收割等作业,还能在果园中运输水果,在蔬菜种植区进行农事操作和运输蔬菜,用途十分广泛。
当时一般只有大队队部才会配备1 - 2辆,若个人拥有一辆,那便是村里的“明星”,农忙时各家各户都会排队等着借用,成为农村生产生活中的焦点,为农村的农业生产和经济活动提供有力支持。同时,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对大型拖拉机的需求也逐渐显现。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一拖在引进意大利菲亚特110 - 90拖拉机技术并消化吸收再创造的基础上,开发生产出80马力系列轮式拖拉机,开启我国拖拉机向大型化发展的进程。这类大型拖拉机主要使用在于东北、新疆等规模化农业生产区域,进行大面积的土地深松、精准播种等作业。
在东北的大规模玉米种植区,它能够直接进行深松作业,改善土壤透气性,搭配精准播种设备,实现精量播种,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出苗整齐度,适应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趋势,推动农业生产迈向规模化、现代化!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90年代,中国拖拉机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一历程不仅是技术进步的过程,更是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生动写照。
拖拉机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无法替代的作用,也为后续拖拉机产业向重型化、智能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